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70.身不由己(2 / 2)

“呸!你把我宰了卖肉也不够!”

梁满仓语带悔意:“怪你也怪我!你不该这么急,拎不清自己有几斤几两。我也不该听风就是雨,就听了你的,没想这么多。咱是乡下人,没见过天呐,你还是先在家里老实呆着吧。跟着学学演礼,挺好的。”

梁玉磨了磨牙,她还是认为自己并没有错。这么一改道,可算是把她闪在墙上了。她努力尝试说服梁满仓:“世上啥事舒服啦?想打粮食就得起早贪黑!想混出个样子来能不受累?”

“这个累跟咱以前的累不一样!要是挖地收麦子,连夜我也干了!现在这累,咱受不起!”

“咱不要做出个人样子来啦?”

“啥叫人样子?饿死就是人啦?我看你是狂得不知道姓啥了!”梁满仓既决定改变,改得也就非常果决,“天塌了,有高个子的顶。咱就一条理,别显摆!你倒说说,你的人样,是啥样?咱家就还剩这百来匹布了,你给我个法子来!拿不出办法来,以后这样的事,你就不要再多嘴了。”

梁玉惊怒交加,梁满仓一句话,就能把她所有的努力都抹杀掉。他不许她出门,她就只能待在家里。他不许她说话,她说了也跟没说一个样。

“凭啥?”她只恨自己读书太少,如果读书多些,她一定能说出明白的道理来的!她依旧凭直觉认为自己没有错!

“全家上下十几口子人,可不能陪你疯。都撞南墙了还不回头,你想撞死啊?!”梁满仓一锤定音。京城生活的艰难,只有一家大家长才会仔细去想,这不是意气用事的事情!想活命,还能要脸吗?

~~~~~~~~~~~~~~~~

梁玉一高一低地回到自己屋里,弯腰点了炭盆,罩上熏笼,抱着被子往熏笼上一盖,连人带熏笼都罩住了。冬夜静而幽长,挨着熏笼,梁玉心里难受得要命。

她爹跟萧家和解了,她可是跟萧度耍刀的。这不是拿她祭旗,也是拿她祭旗了。这也就罢了,反正她乡下丫头,皮实,脸皮也不值钱。可是她还是有一种被背叛了的感觉,更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。抽抽鼻子,抹了抹泪,梁玉裹紧了被子。

迷糊间听到了拍门声,梁玉爬了起来,赤脚去开了门:“娘?你咋出来了?这么冷的天儿。”

南氏慢慢晃进来,在熏笼边坐下。梁玉插上了门,依着母亲。南氏慢吞吞地道:“怨你爹哩?”

“我哪敢啊?”

南氏笑了:“玉啊,快点长大吧。”

“我以后绝不出错!”梁玉发了个誓。心里想的是,以后我一定要能自己做主,不受这个气。

南氏更笑了:“谁能不出错儿呀。你别怨你爹,你小的时候,娘想给你吃肉,可你吃着几顿肉了?娘只能从他们每个碗里舀一勺小米出来给你,叫你能比你嫂子多吃这些。为啥?娘是不疼你吗?是咱家就只有小米。你爹也不是不疼你,是咱家就是这样儿。你这气性忒大,也不知道随了谁。”

经南氏安抚,梁玉心情略松了一松,依然没有释怀。她现在坚定地认为,凡事还是得靠自己!

梁玉趁机提出了要求:“那我要点书,还要个先生教我,不是教做活计的,得是教书的。”

南氏想了想,觉得这个能办到:“等见完你姐回来,我跟你爹说。”

梁玉赶紧追了一句:“那咱说好了啊。”

南氏道:“行。玉啊,你爹这是吃回头草了,回头草它不好吃啊!得他舍脸出去跟人家陪好话的,还不兴他有脾气啦?”

“行。是我年轻想事不周全,以后我遇事多想想,多忍忍。”家事是不由她做主的,事已至此,不忍还能怎么着?

南氏安抚完女儿,回去对丈夫说:“你个老东西,咋这么说闺女呢?闺女贴心,还不是为了你着想?咱身边,就剩这一个闺女了,你少跟她瞪眼睛。”

南氏认为两边都压下了,睡了个安稳觉。第二天起来,一切照旧,除了两位礼官给梁玉带了几张字帖来。演礼会了,那你去写字儿吧。两人也觉得,这么个聪明漂亮的闺女,搁厨房里就为不叫厨子偷嘴好省二两米,真是太可惜了。

梁满仓也没有说不许。

时间过得飞快,一切的事情都好像没有发生过。展眼间,进宫的日子定了下来。梁满仓东捣鼓西捣鼓,在进宫面圣前就先带着长子去了一趟司空府,也不知道说了什么,回来的时候脸上就没有那么焦躁了。回来就宣布:“从今天起,咱家都要改名字了。”

跟萧司空混,感觉日子确实更好过了些,没那么抓瞎了。比如,萧司空就指出了,梁家面圣之后,至少梁满仓是会有个官做的,做官就要给皇帝上表,奏表上写着“臣梁满仓”,这就忒不长脸,不如改个名字。

梁满仓如今识的字不满百,理所当然地请萧司空给改名。萧司空也不含糊,没给全改,梁满仓,就拿去一个仓字,叫梁满。梁大郎叫个梁有财,于是改作梁友。梁满仓其他六个儿子,也依此类推。

哪怕识字不多,梁满仓也觉得经萧司空这一改,名字体面多了。梁玉的名字倒没人提要改,她的嫂子们也没人说名字的事,女人的名字没什么要紧,某氏就可以了。

全家面圣的新衣服也得了。萧司空想关照,吩咐一声就有人给办妥了,不比梁家自己想秃了头还想不到这些细节。梁满仓便认为这回头草吃一回也不算吃亏。

很快,进宫的日子,到了。

刘氏动了动眉毛,缓缓地道:“也好。”慢慢地扶着使女的手起身,行动间带着年长者特有的从容迟缓。

刘氏才起身,袁樵已带着梁家兄妹杀了过来,一路上还低声解释了目前的处境。他心知自己与梁玉是好事难成的,也不想造成梁玉的困扰,但却希望梁玉能在自家长辈那里得个好评,至少不能是差评。否则传出点“梁氏无礼”的实迹来,梁玉就更难在京里立足了。

一头扎进厅里,袁樵衣冠都没正好便先一揖:“阿婆、阿娘,梁翁遣子女前来问好。”

袁樵个叛徒一句话将刘氏与杨氏堵了回去,刘氏见状,又慢慢地坐下了。到这个时候,她也觉得事情不大对劲了。杨氏更是紧张!一看到袁樵后面带的人,她心里有一种不妙的感觉——先前大概是猜错了。

杨氏平生只干三件事,且活了近四十年就只干这三件事,业务格外的熟练。这三件事都局限在内宅里:一、管理一切庶务家事,二、关心琢磨丈夫儿子,三、以上两条忙完之后悲春伤秋嘤嘤嘤。第一项对她而言是手到擒来的事,盖因自家没有拖后腿的人,还有一个婆婆刘氏掌舵。第二项如今只有一个对象,还是她养大的,推敲起来比较容易。所以目前她的主业就是伤心落泪。

如今第二件上出了问题,就顾不上办第三件事了。她先前猜袁樵是瞧上什么婢女了,现在一看梁玉,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,再看袁樵这关切回护的样子,心头警铃大作。【我说他怎么非得将错就错要教梁氏呢!】杨氏把前因后果都串起来了。这种事情,宁错杀不错放。

杨氏往上首婆婆那里递眼色。

刘氏微微点点头,再垂下眼睛往堂下看的时候,梁家兄妹俩已经趴在地上磕头了。进了别人家里,拜拜人家的长辈,多正常的礼仪呀!梁家兄妹跪得一点也不委屈,甚至还说了两句吉祥话。

刘氏抬手虚扶了一下,声音平平淡淡的,听不出喜怒,也没显出轻蔑来:“看座。”待梁家兄妹坐下了,又说了一句:“在京中住得可还习惯?常有人水土不服,可是要当心。”

袁樵第一次知道,礼貌也是能让人难受的。刘氏与杨氏两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得体的表情,言谈也很亲切,但是就是有一种疏离,用礼貌客气与梁玉划出了一道线,隔离住了不让人再近一分一毫。

她们,和她们的亲朋故旧手帕交们,就是用这样的态度,憋退了一个又一个试图挤进来的人。让她们知难而退,又或者知难而死。现在,轮到梁玉了。

袁樵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,觉得带梁玉过来的主意真是糟透了。不安地将臀从脚跟上提起,旋即被杨氏的目光又压了回去。有心要插什么话,又对这些妇人之间的“黑话”没有深入研究,急得搓了搓手。

深呼吸了几下,他硬着头皮,顶着杨氏的目光,硬是对梁玉道:“你们还在学演礼吧?还是早些回去,不要被礼部的人挑剔。那样对你们日后不好。”

没想到杨氏收回了目光,也对梁玉提醒道:“他这话倒有点道理了,小娘子以后还是不要再来了,要用心学礼仪。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让别人刮目相看的,人呢,多半第一眼瞧见你是什么样,一辈子就瞧你是什么样了。”

梁玉又不是傻子!她比一般傻子聪明多了,听出来袁樵话音不对,也觉出刘、杨二位的态度并不亲切。但是对萧度她能亮菜刀,对小先生的亲娘,是绝不可以失礼的。当下乖乖起身,对三人施礼,谢道:“今天多谢您指点。”

刘、杨二位虽然态度一点也不亲切,但是说的话里还是透露了不少常识,这些都是土包子闻所未闻、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的东西。再者,小先生当初不也是两眼瞧不上的么?现在还不是特别贴心?

真心也得真心去换。梁家啥都没有,土、穷、抠,凭什么让人跟对皇帝似的供着呢?不够格的。

梁玉给杨氏行礼格外的深。杨氏疑心她图谋自己儿子,避开了,又说:“学不会也不要急,慢慢来。小娘子么学那么多干什么呢……”

这句话梁玉就不大认同了,她抬起头来,认真地道:“我生来什么都不会,却不想到死的时候还是无知。生死之间,学呗。”